“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统筹国际国内、兼顾现实未来、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就我市而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增添新的增长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承东接西、辐射皖赣的临港经济重要节点城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此,在市人大常委会重视下,专门组织调查组,针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发展河海联运、促进临港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临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立足航道和港口的优势,把发展临港经济作为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建平台、引项目、促转型,临港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临港产业提速发展。全市各地依托产业基础、港口优势,扶持重点企业,强化产业招商,培育和引进了一批重大临港产业项目,新型临港工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形成了装备制造、金属新材、化工化纤、木地板、椅业、新能源、户外休闲用品等一批特色明显的临港产业集群,长湖申线航道沿线已形成了长兴新型建材、吴兴金属新材、南浔绿色家居三大百亿临港产业群,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港口物流业快速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新趋势,特别是去年以来一批物流“大好高”项目纷纷落地,将逐步打破我市港口物流以水泥、石料等传统矿建材料为主的格局。 (二)平台建设有力推进。全市各地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优势,依托湖州现代物流装备园、湖州开发区(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德清开发区、长兴开发区、安吉开发区、南浔开发区六个工业平台,千方百计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全力推进临港产业平台建设。安吉川达物流园、长兴综合物流园、南浔鑫达物流园、德清临杭物流园、安吉临港经济区、南浔临港物流发展带、铁公水物流园等一批临港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以长湖申线发展带为中轴线、以沿湖梅线的安吉临港产业区、沿京杭运河的德清临港产业区为两大区块的“一带、两区”临港产业总体格局。 (三)内河水运逐步转型。通过近年来的航道整治提升,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湖嘉申线、杭湖锡线、东宗线等主干线航道与众多支线航道纵横交错,形成了连接县区、干支通达的“五干五支”航道网络,全市内河航道总里程达1179公里,其中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316公里,占比居全省第二。湖州港作为我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2014年底货物吞吐量已达8487万吨,内河运输承担了全市近44%的货物运输总量和60%以上的货物周转量,正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装卸存储、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旅游客运等功能的综合性港口。借助内河水运优势,积极争创“全国内河水运转型发展试验区”,加快推进船舶标准化大型化、港口集约化规模化、运输集装箱化,尤其是随着安吉至上海外高桥、长兴至嘉兴乍浦两条航线的开通,内河集装箱运输迸发出巨大潜力,由安吉逐步拓展至长兴、德清和市本级,呈现了由点及面的良好发展态势,2014年集装箱吞吐量已达到12.1万标箱,稳居全省第二位。 (四)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全市各地把发展临港产业摆在打造经济新的增长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高度来认识、来谋划,逐步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思路、有力的政策措施和健全的组织体系,为促进临港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安吉县出台了《安吉临港经济区开发建设实施意见》,成立了临港经济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德清县把打造临杭物流园区作为融入杭州的重大举措来抓,成立了临杭物流园区指挥部和浙江临杭物流发展公司。南浔区把建设内河临港产业带作为推进南浔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努力推动从航运资源大区向临港经济强区跃升。 二、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迎来难得的机遇 1、“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开放合作机遇。“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是新形势下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打造开放发展新引擎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的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涵盖了亚欧非65个国家的巨大经济体,可以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经济走廊。我市作为“世界丝绸之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腹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城市,是“一带一路”倡议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通过充分发挥我市联动东西的区位优势、河海联运的水运优势,积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可以全面提升我市临港产业的开放合作和整体发展水平。 2、长江经济带战略带来转型发展机遇。长江经济带是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以全球内河货运量第一的长江黄金水道为主体,联合长江支线航道建设,促进沿江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联动。据预测,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后,长江流域运输总需求将达到28亿吨,其中江海联运需求15.5亿吨,集装箱运输需求4200万标箱。我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航道、港口和区位优势,积极抢抓战略机遇,加快临港产业和水运转型发展,既有利于加强与沿海港口合作,实现“水水中转”,开拓国际市场,也有能力成为辐射长三角的集装箱运输基地和水上旅游基地。 3、上海自贸区战略带来优先辐射机遇。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凭借强大的经济、人才、金融、港口、机制等优势,将带动长三角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完善,同时也需要周边区域的要素支撑和广阔腹地。我市依托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上海自贸区建设,可以吸纳先进的理念、体制、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先享受到自贸区政策、产业和知识的溢出效应,利用其带来的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为我市临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带来比较优势机遇。我市全面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既对水运转型发展形成了倒逼,要求走生态化、绿色化、集约化道路,更凸显了水运节能环保的比较优势,为临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据专业机构研究,内河水运的单位周转量能耗仅为铁路的69%、公路的16%,单位周转量成本仅为铁路的50%、公路的15%。“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必然要走绿色发展路径,提倡采用低碳交通方式,水路运输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提升。 5、国家和省推动内河水运转型发展带来政策支撑机遇。目前,国家、省对内河水运转型发展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比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交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浙江省现代航运业发展指导意见》等。这一系列加快水运发展政策的持续出台,为我市水运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面临严峻的挑战 1、空间布局缺乏规划。目前,市、县区层面均未编制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县区和乡镇各自为政,在产业布点、企业落地方面往往迁就于投资方的意愿,造成许多临港区域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布局不合理、岸线资源得不到最佳利用、港口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尤其是难以形成连成片、规模化的临港产业集群,造成港口物流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 2、产业层次仍然偏低。我市临港产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在运输结构上货种单一、附加值低,主要以依赖石矿资源的石料、水泥等传统建材物资为主。尽管近年来装备制造业、金属材料与不锈钢、现代物流等新型临港产业起步发展,但高端产业比重依然较低,落户企业和项目大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关联度不高,对区域内外的其它产业带动性不强。 3、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我市港口泊位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数是布局散乱、设备简陋、规模偏小的货主码头,公共码头和大型专业码头数量偏少,与现代港口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运营的要求差距较大,不利于与周边海港对接配套。航道建设滞后于发展需要,高等级航道偏少且堵航频繁,而支线航道利用率低,不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要求。各种运输方式在空间上尚未衔接成网,导致综合集疏运体系效率不高,成为我市临港经济发展的软肋。 4、要素制约日益显现。用地需求矛盾突出,大部分临港区域不在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范围内,加上土地指标总体偏紧,部分临港产业项目一时难以落地,只有等到规划调整后才能开发利用。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按照湖州港总体规划发展的有关方案,航道等级提升、泊位等级提高、堆场扩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依靠各级财政补助和贷款远远无法满足建设需要;临港产业融资体制不畅、融资能力不足,民间资金、市外资金参与项目开发程度较低。 5、周边竞争渐趋激烈。我市周边港口众多,港口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不是简单集中于港口本身,而是体现在对港口背后的腹地货源、产业带动以及要素吸引等方面的竞争。比如,湖州港的主要腹地是浙北与皖南,而同样覆盖这一区域的港口有嘉兴港、杭州港、南京港等。各地区新兴港口的出现和壮大,导致港口直接腹地明显减小,如果不能在区域发展中快速崛起,将面临直接淘汰的危险。 三、新形势下发展临港经济的路径分析 面对有利的宏观形势,我市应充分发挥优势,健全完善临港经济发展的体系和机制,把高等级航道沿线重点区域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的集聚区,把湖州港建设成为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的喂给港,促进临港经济科学发展。 (一)完善空间布局体系,促进合理分工、集约发展。一要打造“一芯三带”发展格局。把湖州经济开发区临港平台、湖州综合物流园组成的湖州中心港区作为全市临港经济发展的“核芯”,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综合物流、临港配套服务等临港业态。依托长湖申、湖嘉申和京杭运河等主干航道,打造三条临港经济活力带。二要推进港口物流集聚区建设。以沿长湖申线的临港物流和临港产业带、德清临杭物流园区、德泰临港物流园区、安吉临港物流园区组成的“一带三园”为主体,布局集约化港区,打造物流集聚格局。三要推进临港城乡体系建设。以港口为依托,推进港口新城建设,深化产城融合。以航道为主体,构建以长湖申线沿线区域为主体,以梅湖线沿线区域、杭湖锡线和东宗线沿线区域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城乡体系。 (二)完善临港产业体系,促进相互协作、融合发展。一要支持临港工业联动发展。依托湖州经济开发区等平台,发展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金属制品等产业,同时依托物流园区,加快发展来料加工工业。二要促进临港商务商贸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培育商贸、居住生活、电子商务等业态。引进和培育具有专业能力的商业银行、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形成完备的航运金融机构布局。三要加快内河集装箱运输业发展。鼓励货物运输“陆改水、散改集”,在德清德泰、长兴捷通、安吉川达、南浔鑫达四大货运港区建设规模化的内河集装箱码头。四要提升水上旅游业发展。开展水上、岸边和沿岸地区立体化、组团式的纵深开发,形成新兴产业群。 (三)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促进联动互通、协调发展。一要构建通达的内河航道干支网络。积极提升纵向主干航道等级,促进横向主要航道贯通,形成具有较强通过能力的密集内河水网,加快实现高等级内河航道网整体格局。二要统筹内河水运枢纽港建设。积极发展公用码头和专业码头,加快建设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打造便捷高效的水运体系。三要推进公铁水一体化发展。加快公路网、铁路网、水路网三网融合建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打造公铁水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努力发挥协同运输的优势。 (四)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智能高效、持续发展。一要加快口岸服务便利化。加强口岸设施建设,加强与“一关三检”部门沟通,完善口岸单位的进驻和服务。鼓励港区内实行便利化监管措施,适应国际性大物流对通关便利化的要求。二要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建设内河港口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内河港航物流公共服务、物流信息交易服务、大宗物资电子交易服务、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服务和综合增值服务等功能。三要推进应急联运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水上搜救预警体系,加强危化品管理和内河航运水污染防治体系建设,提升水上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四、加快临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要建立领导机构。把加快临港经济发展摆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新的增长空间的高度来抓,建立内河临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权分工,整体谋划推进临港经济发展工作,促进临港产业、内河水运、物流园区三位一体发展。二要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处理政府、行业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解决临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三要建立工作机构。组建港务集团公司,建立实体化运作机制,统筹全市临港经济发展。 (二)注重规划引领。一要编制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湖州市内河临港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推进临港产业集群发展、节约利用临港有限资源、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带的思路,明确发展区块,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临港产业优化布局、重点突破。二要强化战略融入。把主动接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等国家战略,作为我市临港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支点,谋划重点领域,梳理重点项目,明确对接路径,并纳入规划体系。三要加强规划衔接。把临港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纳入我市“十三五”总体规划,并与国土、建设、环保等专项规划多规融合,为临港产业重点区块和项目提供规划空间保障。 (三)优化扶持政策。一要加强临港骨干企业政策扶持。积极培育和发展临港骨干企业,鼓励引导本地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转型升级为新型临港企业,参与或入驻综合物流园区建设经营,促进临港企业规模化发展。二要加强河海联运政策扶持。对河海联运船舶的规费征收、燃油补助、考核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激励;积极对接上海、宁波两地大型港务集团,引来我市开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及运输代理业务。三要加强物流园区建设政策扶持。依托我市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水运资源,谋划沿线物流园区及产业布局,使之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重要的产品交易、仓储、加工、配送中心。 (四)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强化土地指标保障。制定临港产业用地审批优惠政策,优先保证临港产业合理用地与岸线开发需求,对重点项目可推行用地预留、土地专用等政策;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在省下达的切块指标中对临港产业项目给予政策倾斜。二要强化资金支持保障。探索建立临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作用,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拓展港口航道建设融资渠道,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建设,特别是要吸引长三角地区具有强大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港口物流企业来湖投资,引进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合理开发港口土地,结合港池开挖、围垦和航道整治,可将土地开发后的收益资金投入港口建设中。 (五)推进创新突破。一要积极创建“国家内河水运转型发展试验区”。向国家争取航运主体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航运信息化建设等优惠政策,努力实现水运转型发展的政策突破和制度创新。二要积极争取设立“湖州综合保税区”。在引导支持大型外贸企业建设保税仓库的基础上,向上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港区、公共保税仓库等特殊监管区域,更好地承接上海港和宁波港的功能延伸,促进保税物流、电子商务及加工贸易均衡发展,实现临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三要积极争取“省级内河临港产业发展试验区”。向省委省政府申请在长湖申线沿岸有关区域设立较大规模的内河临港产业园,探索内河临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为全省和全国内河临港产业发展作出示范,为我市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 (六)开展区域合作。一要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加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嘉兴港、杭州港等周边港口的外部战略合作,建立区域内政府协调联动机制、港口战略合作联盟,促进区域内临港产业规划、建设和管理协调发展,努力将湖州港打造成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喂给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二要建设河海联运枢纽。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加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大型国际港口的合作对接,谋划建立集装箱河海联运中转站,使湖州港成为河海联运的重要区域枢纽,打通“外可出海、内连内陆”的国际国内贸易大通道。三要打造口岸综合体系。在新建集装箱码头设立口岸监管机构,引进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监管机构入驻港区,并加强与上海、宁波等口岸监管部门的合作交流,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通关合作机制,设置“绿色通道”,促进贸易便利化。 |